- 焦玉峰;李昌澄;王丽君;茹岳同;马荣伟;吴祥;柯呈鹏;
针对水电站取水口管道泥沙淤堵问题,笔者分析其现状及原因,指出现有处理技术存在效率低、风险高、局限性强等问题。借鉴小浪底工程经验,提出一种基于非淹没式射流技术的冲沙装备,并阐述其工作原理及结构参数设计。结合具体案例,验证冲沙装备在疏通效率和适用性方面的优势,为水电站取水口管道泥沙淤堵处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2025年03期 v.44;No.201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张天吾;涂洪波;汪从彬;覃贵生;卢修迪;赵建平;
针对大花水水电站泄洪中孔闸墩振动问题,采用VOF模型对泄洪过程中的水力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闸门开度下的水流流态、流速分布、压力变化以及空化数等关键水力参数。研究表明,当闸门处于大开度时,窄缝段水舌下缘与底板接触,导致流态紊乱,从而在闸墩侧、底部位形成较大的不稳定动水作用,引发闸墩振动。提出增设中孔通气孔的措施,数值仿真表明该措施可增加底空腔进气量,稳定挑流水舌形态,有效减小闸墩振动幅度。该研究为解决水电站泄洪中孔闸墩振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对保障泄洪安全和大坝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44;No.201 19-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 刘雨冰;胡晓军;李建华;龙俚志;李旭东;李松;
为深入研究人工砂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笔者以白云岩母岩加工的人工砂为对象,通过筛分控制石粉含量,系统分析其对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采用固定细度模数(2.60)的人工砂级配,设置13个石粉含量水平(0%~28%),并检测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抗压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显著且呈现阶段性变化特征:当石粉含量为10%时,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坍落度、含气量)和力学性能(抗压强度)达到最优;石粉含量过高或过低均会降低混凝土性能。综合拌和物性能和力学性能分析,建议白云岩人工砂筛分石粉含量控制在10%~16%,以优化混凝土施工性能和耐久性。该研究为工程实践中人工砂石粉含量的优化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5年03期 v.44;No.201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彭铃铃;王磊;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验收是工程验收体系的关键环节。笔者通过对移民安置验收条件核查进行研究,厘清核查工作本质是在验收实施前对验收条件的达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的过程,其核心目标在于保障验收的合规性与有效性。探讨验收条件核查的必要性:保障验收合规性与程序严肃性;降低资源浪费与时间成本;维护移民权益与社会稳定;加速遗留问题解决。构建一套核查工作体系,确立核查工作的三大核心原则,设计核查工作的完整流程,并提出多维度的核查方法。研究表明,验收条件核查对于确保验收工作的合法性与高效性、维护移民权益与社会和谐稳定、加快遗留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3期 v.44;No.201 32-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韦志刚;杨红玉;刘晶晶;
为优化岩滩升船机的通航条件,该研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模拟船舶进出承船厢的过程,分析不同航速和水深条件下水面波动特性及其对船舶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用重力相似准则设计的模型,重点测量了船厢及中间渠道的水位变化和船舶下沉量。结果表明,船舶速度和承船厢水深显著影响水面波动幅度,当航速超过0.6 m/s时,水面波动加剧,船舶最大下沉量增加。综合考虑船底安全富余量和水面波动,推荐船舶进出厢速度为0.5~0.6 m/s,承船厢设计水深3.4 m可满足1000 t级船舶通航需求。研究结果可为岩滩升船机的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4;No.201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 林琪;杜兆龙;张兴华;李兴文;何志雄;
针对低水头永磁同步发电机微电流腐蚀故障检测问题,笔者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检测方法。首先采用多区域主频增强技术提升振动信号清晰度,然后利用最小熵解卷积方法深层次提取振动信号特征,最后将提取的特征输入LSTM网络进行分类识别。通过增强后的振动信号峭度值显著增大,验证了信号增强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微电流腐蚀故障检测中,故障分类精准度、召回率和F1值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有效提升了发电机腐蚀故障分类性能,能够及时发现潜在故障,减少设备磨损与损坏,延长发电机使用寿命,保证发电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25年03期 v.44;No.201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王之岑;
为解决合江拦河坝堆石混凝土施工缺陷问题,笔者通过钻孔压水试验、孔内电视检测及抗剪强度试验等手段,分析缺陷成因并提出处理方案。研究表明,仓面污染是导致层间结合不良的主要原因。针对4号、5号坝段,采用“现状坝体水泥灌浆+坝体排水+上游面贴补混凝土”的优化措施;对7号、8号、9号坝段,采取“坝体水泥灌浆+上游面增设防渗面板”的处理方式。经稳定应力复核计算,优化后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达1.31~1.35,满足规范要求。研究可为类似堆石混凝土坝施工缺陷处理提供技术参考,保障大坝稳定安全。
2025年03期 v.44;No.201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潘春江;周绍毅;罗红磊;韦小雪;
为提升大型新能源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精度,笔者以广西富川葛坡光伏电站为例,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的风热环境数值模拟技术体系。通过选取参证气象站观测资料,并结合三维建模与CFD模拟,对项目区域的风热环境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冬夏季风环境能够满足自然通风需求,风压差可控,但针对背风面通风不良区域需要优化植被布局;项目区域夏季地表高温问题突出,需采取相应的隔热措施;CFD技术在光伏电站气候可行性论证中具有高分辨率和精准性,可揭示微气候环境特征。该研究可为同类工程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4;No.201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 刘胜;左鹏;
为解决海外新能源项目开发中资源评估与选址决策的技术难题,该研究构建了集成“全球电力信息分析研究平台”和“全球风光资源规划投资选址平台”的综合数据系统。通过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采用分布式架构整合气象卫星、地面观测及宏观政经信息,应用网格化计算与栅格叠加分析优化选址效率,并建立四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保障敏感数据安全。平台能实现光伏/风电场址的自动化筛选、消纳评分及预可研方案生成,选址分析效率提升,支持百万级数据量的并发处理。该系统为“一带一路”国家新能源投资提供科学决策工具,有效助力中国能源企业海外投资决策。
2025年03期 v.44;No.201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林倍民;
笔者聚焦沿海光伏电站盐污治理难题,以广西防城港栏沙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盐污形成原因及对电气设备的多方面影响。通过构建“检测-清洗-防护-监测-管理”的盐污防治体系,提出并实践了水洗法清洁、防污闪涂层、耐腐蚀材料升级、温湿度在线监测及运维流程优化等综合性治理策略。治理后,设备绝缘性能显著提升,经一年多运行验证,未出现异常放电现象,运维成本大幅降低。研究成果可为沿海光伏电站及其他沿海电气设备的盐污防治提供可借鉴的技术路径与管理方案,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
2025年03期 v.44;No.201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朱东杰;李枝玖;宋长虹;吕昆烨;
风电机组功率曲线建模是风电场性能评估与发电量预测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建模方法存在诸多局限。为此,笔者提出融合一阶矩与光滑样条插值的新型建模方法。通过一阶矩替代原始数据以降低噪声干扰,同时运用光滑样条插值解决功率曲线光滑性与局部特征捕捉的矛盾,并基于英国Penmanshiel风电场14台机组实测数据验证所提方法优越性。结果显示:当子区间数为200时,所提方法的RMSE和MAE平均值较Bin法分别降低8.60%和9.08%,较9阶多项式分别降低0.99%和2.91%;在高、低风速区均能紧密跟踪实际数据,跨机组误差波动显著小于传统方法。该成果为风电功率曲线建模提供高精度、高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意义。
2025年03期 v.44;No.201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 欧阳效木;
为解决传统光伏电站建设瓶颈,笔者以某大型农光互补光伏项目为依托,系统研究微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与关键技术。通过分析定位放线、钻孔、钢筋笼安装、混凝土灌注等流程,并针对桩位塌孔、骨料离析、桩位控制精度、混凝土密实度、桩群定位误差等技术难点提出控制措施。通过工程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微孔灌注桩施工与传统基础施工相比,效率提升2倍,材料及人工成本分别降低15%和20%,抗拔承载力富余系数超2.0,沉降量稳定在设计限值内。该技术在复杂地形下适应性强,有效保护耕作层且经济性优,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但仍需优化施工设备与工艺、强化质量监测体系,以进一步提升其应用效能。
2025年03期 v.44;No.201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 孙伟鹏;
为提升直驱风电机组在电网扰动下的运行稳定性,笔者深入探究直流母线电压波动原理。针对电网扰动引发的机侧与网侧变流器能量交换不平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电流前馈控制的直流电压波动抑制策略,通过引入机侧转子电流与并网点电流信号,对网侧换流器的电流参考信号进行前馈补偿,并设计低通滤波器防止控制器频繁动作。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策略可使直流电压波动降低约10.2%,并网电流总谐波畸变率从6.78%降至3.09%,有效提升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动态性能,改善电能质量,为直驱风电机组可靠运行提供保障。
2025年03期 v.44;No.201 90-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 曾懿;
风机基础开裂现象时有发生,若不及时处理,必将影响风机基础的安全性及耐久性。笔者针对广西梧州某陆上风电场风机基础裂缝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加固与预防措施。通过现场检查、检测及资料分析,确定裂缝主要由温差、养护不当等因素引起。依据裂缝分类,提出采用环氧胶泥封缝、自动低压渗注法及压力灌浆法等针对性处理方案,同时从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浇筑养护等方面制定预防措施。经处理后,裂缝得到有效修复,后续施工未再出现同类问题,证明所提方案可行性高,可为类似风电工程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3期 v.44;No.201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 罗莎莎;王玉越;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电网的影响日益显著。笔者以广州为例,依托广州供电局充电负荷监测及调度辅助决策平台,分析新能源汽车充电负荷特性及其对电网负荷的影响,并通过负荷特性建模与政策仿真,提出分级调控策略。研究表明:1)广州市电动汽车日充电负荷呈现“四峰两谷”特征,凌晨谷电价时段形成全天充电负荷高峰,占统调负荷的5%~6%;2)规模化充电负荷虽未显著抬升系统最大负荷,但通过谷段填平效应使峰谷差降低约1%;3)V2G技术在提升电网稳定性、优化能量管理、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可能引发电压波动、设备重过载等问题。为此,建议采用“电价引导+功率控制”的复合调控模式,推动“深谷电价”政策落地并建立动态电价响应机制,以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双向互动,提高电网调节能力和稳定性,为特大城市构建车-桩-网协同发展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44;No.201 118-12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 李倩;
新型电力系统对实时性、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边缘计算虽具优势,但节点部署与实时数据处理性能优化仍是难题。笔者提出多维优化的边缘计算节点部署框架,构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分支切割模型,结合分支切割算法与启发式规则提升求解效率,同时设计动态自适应流处理引擎实现高性能实时数据处理。通过边缘-雾-云三层实验床验证,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在极端负载下延迟降低58.5%,吞吐量提升75%;在电网巡检机器人系统中,巡检效率提升60%,误报率降低至3.5%;在极端天气下检测率保持在95%以上,运维成本大幅降低。该研究成果为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化转型提供有效理论与技术支撑。
2025年03期 v.44;No.201 125-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付菁;韦雨晨;龚里;周航;孙金婷;
为积极探索开展“近零碳”运河示范工程,笔者针对平陆运河HD4标段全施工期绿电供应问题,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以可行性、经济性及示范性为准则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分配,结合实证分析,对四种绿电供应方案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自建分布式光伏系统+市电+购买绿证”方案在降低碳排放、保障供电稳定性与经济性方面表现最优。该研究不仅为平陆运河HD4标段提供科学的绿电供应策略,也为类似交通基建项目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合理规划能源路径提供参考范例,助力行业实现低碳发展。
2025年03期 v.44;No.201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 李枝玖;陈泓旭;吕昆烨;张一新;杨海松;
针对低压框架式断路器传统电流校验方式易损坏智能脱扣器二次回路的问题,笔者设计一种基于DSP高频PWM控制的电压型脱扣器校验装置。该装置通过输出电压信号替代传统大电流信号,可用于H-DW18系列框架式断路器的STJ18型智能脱扣器校验。该装置采用高频逆变与闭环控制策略,实现了保护四性(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的精准校验,具备过载长延时、短路短延时等8项试验功能。实验表明:在H-DW18系列断路器测试中,输出电压精度达0.2 mV,时间精度达1 ms,且完整保留电子脱扣器动作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智能断路器状态监测提供新型技术手段,对提升电力设备智能运维水平具有重要工程应用价值。
2025年03期 v.44;No.201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 尹江红;陈宾毅;马全霞;黄淑芳;
在电力行业发展背景下,智能变电站的顺控操作面临标准缺失、软硬件不完备等问题。笔者以110 kV新叶变电站为例,研究一键顺控改造。提出基于三层架构的顺控系统,涵盖系统应用层、用户层及变电站执行层,实现对一次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同时,分别从自动化设备、一次开关设备及二次设备三方面给出改造方案,并阐述一键顺控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法,包括智能操作票系统、调控一体化智能防误系统等。经改造,新叶变电站操作效率显著提升,平均耗时缩短至10 min以内。研究成果可为智能变电站顺控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3期 v.44;No.201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曾凡联;黎杰辉;
针对传统有人值守变电站运维模式效率低、成本高、可靠性不足的问题,笔者围绕无人值守变电站多技术融合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提出并融合应用一键顺控、设备智能巡视、生产运行决策支持和设备故障智能诊断四大核心技术。以广西220 kV立头变电站为例,验证了该多技术融合体系在降低工程投资、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增加输电线路送电量等方面的显著效益。所提出的多技术融合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运维模式的弊端,显著提升了变电站操作效率、巡视质量与故障处理能力,大幅降低了建设和运维成本,可为变电站无人值守提供安全、高效、可推广的典型方案,有力推动电力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2025年03期 v.44;No.201 147-15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 郑江;刘均华;卓少伟;
笔者结合35 kV线路双联耐张复合绝缘子串发生的4起暴雨闪络故障,分析故障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极端大风暴雨使降落到耐张串上的暴雨反弹、排泄,雨滴发生碰撞和交汇,沿伞裙的上方或下方形成可近似为耐张串绝缘长度的暴雨爬距,使伞盘爬距失效;暴雨爬距远短于伞盘爬距是暴雨闪络的主因。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改进措施:1)采用暴雨隔离套管将耐张串高压端和接地端的联结金具与暴雨隔离,以起到屏障作用;2)设计自带伞盘的暴雨隔离套管,且其伞盘直径大于耐张串的伞盘直径,以增加暴雨爬距的形成难度。该措施可显著提高耐张复合绝缘子串在暴雨环境下的绝缘性能,降低闪络故障概率,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2025年03期 v.44;No.201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