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东亭;姜旭东;杨红玉;李帅;胡萍;袁红宾;刘伟林;
我国水利水电项目的大规模开发在推动清洁能源发电的同时,对流域生态系统产生了影响,鱼道作为保护鱼类迁徙通道的过鱼措施应运而生。笔者以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工程为例,对其鱼道运行需求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自动化、智能化的运行策略,提出一种鱼道智能化生态监控系统的软硬件实施方案。该系统可自动控制鱼道辅助设备,实现对鱼道内鱼类洄游的识别、过鱼图像的自动捕捉、过鱼种类的自动识别以及过鱼数量的自动记录,从而实时监测鱼道的过鱼效果,有效发挥鱼道在流域内水生态保护的作用。
2025年02期 v.44;No.20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 刘雨冰;李建华;艾文杰;李旭东;马艺;
笔者旨在深入探讨水电水利工程大坝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技术。通过分析大坝混凝土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温控技术要点,结合国内外多个水电水利工程实例,对不同坝型的温控措施进行统计对比。研究发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主要采用“中(低)热水泥+Ⅰ级粉煤灰+缓凝减水剂”的体系,常态混凝土坝型的浇筑温度和内部温度要求高于碾压混凝土坝型;冷却通水过程中,初期通水控制混凝土最高温度,中期通水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并设置同冷区降低上下层温差。这些技术措施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有助于在实际工程中采取有效的温控措施,确保大坝混凝土的质量,保障水电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2025年02期 v.44;No.200 8-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姜源清;逯鹏;李静;石刘宏幸;
笔者针对某高水头、大泥沙含量水电站水轮机的泥沙磨损问题展开研究。依据IEC 62364:2019标准推荐的类比法,并结合现场实测的泥沙特性及过机含沙量数据,对水轮机过流部件的磨损特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若不采取喷涂防护措施,活动导叶的磨损深度为3.50 mm/a,抗磨板的为2.85 mm/a,转轮进口的为2.08 mm/a,其中活动导叶磨损最为严重;采用喷涂技术后,水轮机大修时间可延长至6 a,喷涂技术是延长机组大修周期和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鉴于水轮机磨蚀机理的复杂性以及该项目面临的不利条件,建议在设计阶段高度重视泥沙磨蚀问题,并在后续阶段开展泥沙磨损试验研究,以确保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
2025年02期 v.44;No.200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何欢;陈雅楠;刘冬冬;
针对红水河岩滩水电站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项目验收的复杂性,提出并实践一套多维协同验收模式。该模式通过“行政验收+技术验收”双轨并行、专家组全程参与及容缺验收机制创新,系统解决验收过程中投资规模差异显著、项目分布零散及历史档案缺失等核心难点。研究表明:行政主导与技术支撑的协同机制可显著提升验收效率,确保资金合规性与工程实效性;容缺验收在补全资料承诺制下,兼顾了项目进度与风险管控;通过规范化验收程序与移民干部专业技能培训,形成可复制的验收标准体系。该研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治理提供了“程序-技术-制度”三重创新的广西经验,对梯级水电开发移民安置验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2期 v.44;No.200 20-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郑杰;潘秀庭;
长期补偿安置是区别于常规生产安置方式的新型安置方式。笔者以长洲水利枢纽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数据对比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长期补偿安置的实施过程、兑付标准及其调整、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研究表明,长期补偿安置在缓解项目前期投融资压力、推动移民安置工作、降低移民安置难度、提高移民生活保障等方面成效显著,是耕地不足区域较优的生产安置方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产值标准增长过快、移民认识误区等,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研究结果对类似水利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2025年02期 v.44;No.200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何义文;
为解决贵州中型水库水情及工情监测数据孤立、运维管理困难的问题,提升监测效率并降低运维成本,笔者结合贵州具体工程实例,分析该省中型水库雨水情测报与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现状,探讨通过顶层设计引领、全省一盘棋的集成化建设模式所带来的建设与管理优势,旨在为全国水库的雨水情测报及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提供一种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参考。
2025年02期 v.44;No.200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 何贤武;陈祖林;曹希良;
笔者针对三门县某水库坝后护坡破损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岩石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和碱活性试验,探讨岩石破损的主控因素。研究发现:护坡岩石的物理性能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内部微裂缝和孔隙显著降低了其强度和稳定性;化学风化作用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加剧了岩石的劣化;尽管岩石不存在碱活性危害,但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仍需通过工程手段加以改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多种加固方案,包括重新铺砌、喷射混凝土加固、预制空心六角块生态护坡、植被护坡及混凝土框格梁等。这些措施能有效增强护坡的抗风化能力和稳定性,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研究成果为类似工程的病害诊断、修复设计及长期维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2期 v.44;No.200 34-3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白阳;
笔者对阿湖水库除险加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三种除险加固设计方案,并从地质条件、调洪成果、工程布置、施工条件、工程量及投资等多个角度对这些方案进行详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方案一存在坝顶及防浪墙高程不足等问题;方案二通过增加溢洪道宽度来增强泄流能力,但投资较大;方案三在调洪能力、工程布置和施工条件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平衡,不过因石方开挖量较大导致投资成本有所增加,但综合考量各项因素后,优势依然明显。基于上述分析,推荐方案三作为最优方案,以期为后续的水库除险加固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44;No.200 38-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 余友谊;梁瑾;李璁;冼芳任;兰霞;
某光伏项目位于沿海滩涂及近海海域,场址涨潮时被淹没,退潮时部分露出海面。笔者根据场地地形、地质、浪高、流速和风速等条件,研究适用于近海环境的光伏支架基础方案及结构形式,并从受力特征、施工工艺及运维管理等维度,对固定支架、柔性支架与漂浮系统开展技术经济性比较。通过对比分析,经论证表明:该场址采用固定支架、柔性支架及漂浮系统均具有技术可行性;其中漂浮系统兼具施工周期短与造价优势,故推荐采用漂浮系统方案。
2025年02期 v.44;No.200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 龙逸航;李杰生;庞朝霞;谢铭钊;
随着国内土地政策收紧与光伏电站用地环境日益紧张,复杂地形成为光伏电站建设的主要用地条件。笔者以广西贵港市某光伏电站项目为依托,深入探讨复杂地形条件下光伏电站建设策略。通过分析场地特点,设计多种支架形式与光伏组串方案,包括固定式支架、平单轴跟踪式支架及1/2、1/4等不同规格的组串排列方式。通过Canela3D软件模拟日照环境,验证各方案的阴影遮挡情况,确保组件不受遮挡。研究结果表明,最优方案的装机容量和年上网电量较其余两方案分别提升15.3%和12.8%,土地利用率则分别提升4.4%和3.4%。该研究为复杂地形下的光伏电站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在有限土地资源上实现更高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
2025年02期 v.44;No.200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6K] - 冯燕珊;余友谊;梁瑾;李杰生;
笔者聚焦于光伏支架系统中的连续檩条,运用数值模拟Midas软件深入分析其在不同柱距布置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旨在优化柱距方案以提升结构经济性与安全性。以广西某农光互补项目为背景,选取2×14阵列的固定支架,通过改变柱距布置,分析檩条在风压组合与风吸组合下的内力分布。研究表明:在风压组合控制下,大边跨方案为最优方案,而在风吸组合控制下,小边跨方案更优;设置拉条系统时,大边跨方案为最优方案,而不设置拉条系统时,小边跨方案更佳。该研究成果对光伏支架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02期 v.44;No.200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1K] - 张宗华;梁雄;黄蓓;白鉴知;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电站低利用小时数特征引发传统导线选型标准适配性难题。笔者提出基于经济电流密度的导线选型方法。以广西某山地光伏电站为例,从截面积、运行温度、线损、机械荷载、弧垂特性、经济性等方面系统分析JL/LB20A与JNRLH1系列导线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研究表明:JNRLH1/LB20A-630/45导线方案在环境温度40℃极端工况下,运行温度安全裕度达39.3%,全寿命周期年费用最低。该研究成果攻克了传统导线选型方法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适应性瓶颈,可为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工程的导线选型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2期 v.44;No.200 60-6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陈育桉;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加速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光伏电站作为重要形式,其建设成本优化成为行业关注焦点。笔者以广西来宾市象州县90 MW山地光伏电站为案例,利用彩云设计软件分析四种不同逆变器和箱式升压变布置方案下的电缆造价差异。结果表明:1)中压35 kV电缆的综合费用约仅占总综合费用的20%~30%,对总造价影响较小,而直流电缆和低压交流电缆是主要成本因素;2)通过优化设备布置,尤其是箱变居中布置、逆变器靠近箱变的方案,可显著降低电缆投资成本;3)建议在地形限制条件下优先选择逆变器靠近箱变的布置方式。该研究可为类似山地光伏电站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和初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02期 v.44;No.200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2K] - 刘明宝;廖灿坤;刘泽地;
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新能源在电网中的占比日益提升,惯量响应对于新能源场站的调频能力而言变得愈发关键。笔者通过开展南方区域内新能源场站惯量响应试验,研究其在调频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新能源场站能满足国标惯量响应需求,惯量响应与一次调频的协调配合能够显著提升新能源在电网中的调频贡献,使其转型为优质的电网调频资源。然而,惯量响应技术应用的广泛普及以及相关标准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仍然是未来新能源调频研究的重要课题。
2025年02期 v.44;No.200 70-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